业绩考核

OA系统

首页 >> 教学培养 >> 教学新闻 >> 正文

以梦为帆,乘风破浪驶向“芯”未来--电子信息学院2025年夏令营圆满闭幕

2025-07-17
  • 阅读:681

       7月9日傍晚,随着最后一组同学在教五楼完成行业前沿技术成果研讨总结陈词,2025年电子信息学院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正式落下帷幕。来自全国151所高校的逾170名营员与电子信息学院40余名导师,共同奔赴一场“科研探索之旅”,既深入了解到硬核科技的奇妙快乐,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芯动信号”——珞珈山下的科研学术生活,伴随激光闪耀、乘风破浪驶向电“芯”未来!

图片1.png

开营仪式盛大启动

       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郑国兴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他指出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具有多学科交叉、原创基础研究和军民融合等多方面科学研究特色,近年来学院承接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项目持续增长,校企联合办学迈向新台阶,研究生教学高质量发展;郑院长鼓励营员们用心感受、积极交流,欢迎来到电子信息学院,选择喜欢的研究方向、成就一份热爱的事业。

图片2.png

       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胡钰林教授主持开营活动,他代表学院全体师生,向远道而来的优秀学子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他指出本次夏令营旨在为全国高校的优秀学子搭建一个交流学术、碰撞思想的平台,帮助大家深入了解我院的学科特色、科研实力与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希望本次夏令营活动能让大家感受到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科的科研魅力与电子信息学院的育人温度。

图片3.png

       “空间激光通信,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信息网络”。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曾永全教授分享了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成果,看似小巧的激光器,却具备卓越的性能,广泛应用于光电产业的各个领域。曾教授团队循着前辈们创新的脚步,从不同领域汲取半导体激光发展新思路,实现了光波像流水一样丝滑的拐弯,实现了电到光的直接转化,能够任意设计激光器的形状。团队与耶鲁大学合作,研发设计出支持“混沌模式”的蝴蝶形状光半导体激光协同抢,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器件,却足够满足至少25万人次的保密区通信需求,社会应用前景巨大!

       “雷达信号引领,乘风破浪逐梦海洋遥感探测”。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田应伟教授围绕团队科研应用领域,向营员们介绍了“AI+雷达信号”技术在海洋探测的广泛运用。田教授表示,实验室研究的是海浪,常年在海洋外场环境中开展业务,故而被称为“海滨度假式科研“。近年来,团队围绕海洋遥感探测,开展了大量雷达系统项目研制,面向国家重点领域、涵盖国防军工等重点产业的重要关切点做出了卓著贡献。

       “微观世界出发,朋辈导师的心路分享”。2025届博士毕业生时阳阳同学从自身的科研学习之路谈到对生活、学习的感悟。他表示学院完善的学科布局和高水平的科研实验室和创新团队,为同学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术发展路径和充足的科研资源支持。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工程应用,学院都能为每位同学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与成长的舞台。时博士勉励营员们,要主动探索并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勇于创新,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走出舒适区才能发现更多的成长机会;要追求卓越,对于科学研究要有充足的时间投入;要热爱生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和热爱,在人生道路上追光。

       “选择和努力一样重要”。电子信息学院国际合作委员会副主席李仲阳教授为营员们隆重推介了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是武汉大学唯一认证的教育部双硕士学位项目,李教授从校园学习环境、学制要求、奖学金支持以及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对此作详尽介绍,热忱欢迎营员们关注和了解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期待大家积极参与项目并能够因之得到双倍收获、获取更多选择,成就具有国际视野的学业生涯。

图片4.png

图片4.png

       随着学院党委书记李德识教授一声洪亮又郑重地宣告,跃跃欲试的营员们、满怀希冀的导师们共同见证了电子信息学院夏令营火热开幕。

图片5.png

学术筵席 思潮涌动

       “我和导师面对面之思维短兵相接”。9日上午,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大学生们统一身着“电信蓝”营员服,精神抖擞地一一与导师们面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学术交流。他们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学术成果丰富,在与导师们的科研交流碰撞中,自然而然营造出“权威”和“新锐”的良好互动;一旦在对的场合遇到对的人,现场思维火花自然四溅,学术话题浓度瞬间拉满。

图片6.png

       “营员抱团围读之脑力风暴的研讨会”。9日下午,营员们在教五楼自由组队,围读行业前沿文献资料。各个小队经过一小时的研读和讨论后,依次上台汇报文献研究内容、创新性要点、存在问题等围读感想。在导师们的引导下,现场学术氛围愈发浓厚。导师们不仅基于文献提出问题,更跳出文献范畴,深入探讨前沿技术,如同引力牵引般,激发了营员们思维的澎湃浪潮。小小的教室里,营员们的灵感如潮水般涌现,即兴的研究思路在交流中不断迸发,展现出无限的学术潜力。

图片7.png

电信导师说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曾永全教授:选择常常会大于努力,但是只有持续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选择最终能够落地。研究生是一个从纯粹的学生到开展科研工作的过渡阶段,同学们要丢掉依赖思维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科学研究和人生道路都是一种探索,大胆提出想法、不要瞻前顾后,相信每一次尝试都会有收获。

       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田应伟教授:科学研究要着眼全局,培养系统性思维;要坚持长期主义,没有一个不好的研究方向,只有不够好的人;做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事情,做自己擅长的行业,相信结果不会差;在风浪越大的地方,资源也会异常丰富些,而只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品质,才能带来最后的收获。

       教学与实验中心主任邹炼教授:电子信息工程实践是复杂系统的解构与重构。作为珞珈学子,实验室调试与校企协作中的每一次迭代,都是“珞珈转化力”的锻造。学院平台连接学术与产业,需立足国家需求探索——兼顾理论与工程、融合创新与落地。从光电子到通信系统,突破皆源于学术与产业洞察的共振。望同学们珍视平台,锤炼系统思维与技术认知,以严谨筑根基、以整合激势能,让实践成为衔接学术与产业的阶梯,为攻关关键技术、引领产业升级蓄力。

       电子信息学院教学副院长胡钰林教授:兴趣往往是灵感的源泉,它能为“内卷”的急躁注入一抹“舒缓”,也能给“躺平”的沉寂带来新的“悸动”。不妨在课题组和导师的研究领域或建议方向中,探寻那份真正让自己心动的兴趣点,在热爱中快乐成长。                                     

       据悉,本届夏令营电子信息学院总共收到960名学生的有效申请,经学院组织专家对申请材料审核后,确定了239名同学入围参加夏令营活动,分别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和武汉大学等60余所高校。

图片8.png


学院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八一路299号 (430072)

Address:No.299 Bayi Road,Wuhan,Hubei(P.R.C.:430072)

联系电话 (Tel) :(+86)27-68756275/68778537

传真 (Fax) :(+86)27-68778537

网址 (Http) : Http://eis.whu.edu.cn

联系邮箱 (Email) : eisyb@whu.edu.cn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官方微信公众号


© Copyright 2023 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版权所有